2015/10/13

狐狸

不知道風又吹了多久,不覺間,她悄悄走過來坐在樹下,彷彿無視根旁糜爛惡臭的毒物一般,好奇地向樹梢上張望。尖尖的耳朵還未長全,尾巴蓬鬆稍顯凌亂,沾著一些塵土,似乎就是因為這樣被世界打擾了,嘴角還殘留一點不服氣的痕跡。

他終於感到自身的殘破,琥珀濫流,逼得他透不過氣。迷離的眼裡見到過客,卻無法留心。

我不是小王子裡的狐狸。她說。
我知道。他也只能說這麼多。

狐狸走了,又回來,耷拉的腳步看似驚危又無比悠閒,繞了幾圈之後又倚著樹幹睡上一會。

我聽不懂妳說什麼,他說;我什麼也沒說,她囁嚅著。
但是你的琥珀好漂亮啊。她歪著頭。樹沒有回應,一提到琥珀,身上所有的孔穴都開始隱隱作痛。
你痛嗎?她抬頭聞了一下。琥珀真的都沒有味道嗎?我也可以有一些琥珀嗎?樹嘆了口氣。

許久之後,他終於鼓起勇氣向她說,這裡的一切都糜爛了,不怕髒嗎?我隨時就要倒下,不離遠點嗎?
我喜歡你的琥珀,我走不了了。狐狸和樹這樣說。其實他們兩個心裡都清楚,是風帶著她來,也是風讓他越來越孱弱。這不是誰的運氣,也不是誰的錯。他開始向她絮絮地叨念每個孔穴的故事。儘管在提到白鴿的時候,他依舊有些遲疑。白鴿,會飛嗎?狐狸問。會的,但飛走的是我。樹說。

你們怎麼都會飛啊,那我也可以嗎?
妳不知道我在這裡已經多久了嗎?他苦笑,望向狐狸,卻發現她的眼裡有另一層色彩。
所以他說,或許妳有一天也能飛的。狐狸笑了。

她時常造訪,看起來總是如此不安。頦下的白毛看來與白鴿竟如此相似。狐狸總是盯著琥珀的閃光,好似一次也沒正眼瞧過四周凋壞腐臭的風景。樹也不再提醒,只是悠悠絮絮地說著,其實也不知道她耳中聽得進多少。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他們倒不太擔心怎樣才算是了局。

你怎麼都不讓我走呢?狐狸問。樹沒有回答。風帶著妳來,有天也會帶著妳走的。他想。
於是每次風起時,他的雙眼又更迷離了。

2015/06/08

親愛的人生

親愛的美玉:

我本來應該在現況多少有點塵埃落定的時候再來找妳抱怨的。但許多事總是無法沈落,仔細想想,我的人生雖然無甚顛簸,卻也難說有讓我覺得心安錨定的時刻。於是我也就這麼說了。


對妳說,並不是希望被拯救,我沒有立場被拯救,也不需要。相反地,就是因為知道妳必然對這一切冷笑不予置評,知道連妳的冷笑也無法刺傷我,才有說的價值。

認真說來,我現在的人生簡直就是一團混亂。昨日的夢想已經不剩一點渣滓,必須費力拼湊才能挖出一條隨時會崩毀的退路。我不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情,或者說,我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又被老舊的戰鬥所羈絆,幾乎癱瘓人生裡所有其他。我不知道還能承擔多久這種蒼白的狀態,一旦平衡無法維繫,妳知道的,就是可笑的怪物時刻了。

有誰的身體裡面藏著一個必須看到別人更幸福的怪物嗎?除了變成世界知名的大好人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平撫這種無限的空虛?

每天早上起床,我都發現自己更寂寞了。家裡有貓卻更寂寞,無限的知識與可能性放在眼前卻更寂寞,認真細心地餵養腦中的怪物卻更寂寞,看著被我逗笑或真心感謝的臉卻更寂寞,一再被告知亙久的牽掛卻更寂寞。寂寞的人身上只能榨出幾滴誠懇,足夠分給身邊所有的人,若留著也無處可用。

所以我懷疑,自己是否嫉妒身邊瀟灑地揮霍著各種誠懇的人,或能夠被其他人的誠懇填滿某個部分的人,或能接受別人願意付出誠懇的人,或人們。我知道自己並不是嫉妒那些擁有,而是嫉妒他們的滿足竟如此輕易,如此可行。好嫉妒啊,好寂寞啊,但我對想要什麼卻毫無頭緒。或者說其實早就知道,卻在拋棄一切滿足自己的過程裡割去一切,成功地說服自己翦去原有卻視為多餘的,而現在連最後剩下的都無以為繼。

已經沒有了,親愛的美玉,人生接下來當然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我自然無法預料,但我知道自己早已不停地錯過太多。還努力想要抓住什麼的自己,已經全都浮上表面,成為堅硬的看不透的殼。我與妳也不常溝通,在殼那邊的世界,與我越來越無關。

然而怪物還是時常發作。我害怕讓我想要幫助的每個人,每個人都需要填補些什麼,我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力量去填補,我知道自己曾經被這怪物消耗殆盡,末尾的虛弱與自憐,以及無賴地拿這當藉口去耗竭別人,自己的面貌,現在想來依舊不寒而慄。我不喜歡被討厭,所以我可以不被討厭卻還能盡情消耗別人的誠懇,但我更害怕自己造成的傷痕,甚至,背後留下的殘骸。

說到底,或許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妳,我,怪物,我們在這幾十年間,不停地透過彼此衝突的假象,共謀各種咬噬別人的軌跡。我努力想要停止,怪物偶爾得償所願,妳則是我們之間最理性的聲音。請妳出場,倒並非逼不得已。只是我必須隱藏自己乏力軟弱的時刻,避免讓怪物再佔上風。

如此如此。我曾說過密語書寫是我唯一的解放,經過多年自我解離與吞噬別人的誠懇,現在我終於有訴說的能力。但我仍然不清楚有人理解的叨唸是怎麼回事。這點我倒是沒辦法要求妳,我們好像都逃不開某種語言障礙。或者說,我們可能都有著懼怕自己內核真的被發現的心理障礙。當內核赤裸地顯露出來,黏稠惡臭的汁液必然一次爆發,淹沒我們這麼多年終於一起成就的外殼,這樣我們不就更討人厭了嗎?不就更需要別人來收拾?不就更辜負別人努力攢下的一點誠懇?就算我們碰見同樣嗜食誠懇的人,妳不怕讓怪物帶著我們一起上前緊咬不放,製造出我們都經歷過的,那種人生最冷酷的悲劇?

妳不像我一樣覺得羞恥嗎?不覺得骯髒嗎?或許不會吧。妳一向比較堅強。或許,到最後,只有妳能倖存的預言終究會實現。

而我所有的情感全都離不開這個愚蠢瑣碎的的鬥爭。喜怒哀樂慾念熱情疲憊厭倦痛苦投入氣憤興奮弛緩悲傷全都卷了進來。卻因為鬥爭本身的無謂,相關的一切也都逐漸散佚蒼白。

親愛的美玉,有人曾經問我為什麼還活著。對這個問題,其實我從來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但這是好事。其實。只有自己每天都能生出新的答案,才知道自己還能面對與妳一樣冷淡的人生。我對此從不懷疑,生命就因為它是生命。

2014/01/19

簡化的災難

也不是說我討厭美玉,只是有時候想說靠美玉才能寫的某些東西,寫出來的成品終究有點讓人鬱悶。

我一直以來都自稱是做論述研究的人。當然,像其他做研究的人,我也有特定的取向。那種取向比較像是Jacques Rancière(不知道他現在還想不想做這個)等人,除了辨識在政治上各種發言與論述的手法與效果之外,還企圖找出某些眾人同意的命題裡,A到B之間連起來的那條線究竟是怎麼畫的,以及在論述演進的過程裡,它是怎麼變化的。或許可以稱為一種微觀的理論研究吧。

要追當然就追大的。譬如下層建築究竟是怎麼決定上層建築?獨立國格為什麼會帶來公義社會?極權為什麼會跟民主對立?傳統價值是怎麼影響我們的認識方式?

我在苦勞網上的文章,〈我們如何停止抱怨並愛上「平庸之惡」? 簡論語言操作的政治與政治操作的語言〉 就是這類分析的結果之一。雖然我好像有努力寫得比較清楚,但還是招致一貫的「看不懂」批評。

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在一篇比較完整的回應,〈我們如何停止愛上並抱怨「迷走之文」?簡論拐彎抹角的文章與文章抹角的拐彎—以《愛上平庸之惡》為例〉 裡,回應者在文字裡犯了遍地過度決斷的錯誤,卻一直要求我把自己文章的各個小節都給出他可以理解的詮釋。我發現自己存在一個奇怪的處境裡。彷彿我才是那個過度決斷的人,但事實上問題多半出在回應者不願意接受自己只要求別人要有從頭到尾貫徹始終的清晰論點。我在開頭就提到所謂清晰常常只是意識型態相合的問題,卻很快就船過水無痕了。

對比我分析的對象,這類問題確實層出不窮,甚至可以說是台灣學術研究論述的常態。而這位回應者提問的方式,倒是提醒我在這些問題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語言核心。

簡單來說,就像美玉寫的簡寫一樣,這種語言核心無法接受那種,表現進一步探索的文字,強硬要求每個字都必須符合自己所有的某種認知框架。這一般稱為清晰或簡單的敘述方式,特別是能夠得到多數人理解的那些,都有著強烈的框限企圖與操作痕跡,並且展現出不需在意任何細節的氣魄。因此馬英九可以到現在還能宣稱自己正在改革,國民黨可以說清廉是最重要的價值,李登輝可以翩翩穿梭在每個他表達過強烈反對的陣營之間。操作者,特別是政治論述的操作者,得到的還是非常明確的利益;那些信徒與嘍囉們,則是時代洗刷過去也將了無痕跡的悲哀形影。艾克曼就是一個這樣的形影。而當我們還把眼光鎖在納粹有多邪惡,鄂蘭有多荒謬的問題上時,這個形影,儘管上了一場歷史性的法庭大戲,還是對我們的認知沒有任何影響。

對於自己的信仰積極任事,雖然在當代並不是一個問題,反而可能是可欲的對象;而信仰讓人忽視外邊思維與主體的問題,卻在每個時代過去之後才終於成為夢靨。我可以理解在當代的知識型底下,要意識到知識型構的縫隙與缺憾本來就極端不易。有知覺或許可能,但要同意實在太難。而在這個萬古一致的問題之上,我們還不斷去發明最新的論述操作手段,基本上是個很可怕的局面。

總之,在這篇文章裡,我試圖把這些過程都盡可能寫出來。如果真要說個結論,我想大概就是最後一句寫到的,這樣下去,我們終將進入一個讓自己也手足無措的新時代。

讓美玉來簡寫,除了把原本會讓論述更「清晰」但卻終究是個錯誤的詞彙一古腦推出來之外,我事實上也想讓自己脫離一種焦慮。解決這種焦慮的手段不多:若不是等到自己老死讓一切都無關連,恐怕就只能堅持著繼續抓出更多縫隙,夢想著有一天這一切都會突然變得簡單清晰吧。

我們如何化抱怨為力量?簡論瓦礫的非簡論題

2013/09/06

美玉的誕生

欺瞞

奇怪的是,儘管網路世界裡沒有太多人對線上身分經營與整飾這回事與我有相同的看法,而多半還停留在無意義的網路實名與否的討論或不討論之中;當我任意從過去的網路對話裡抽出一個名字新創人格時,也沒什麼人有特別的回應。這證明了,其實大家對網路人格這件事情,至多有罔罔的疑惑,卻不像他們在吵架時表現出來的,那麼堅定的原則。

這不是一種欺瞞嗎?當某個人格已經展現,隨意插入另一個,還讓兩者並存,沒有刺激到任何人的任何原則嗎?我曾經相信,或者說,瓦礫曾經相信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原則,因此才有基礎說世界是由不同想法所組成。但事實是,我們有的經常只是迷濛的某種感受,而不是聲嘶力竭的存在原則;就算是聲嘶力竭的那些,通常也與原則無關,只是當感受被侵犯,才急急忙忙找出可用的理由來反駁,色厲而內荏。

關於這件事,一直是瓦礫多所用心的重點,甚至認定為自己的理論洞見之一,不少年來一直在上面打轉。我早已習慣日常世界對這些稍許有意義的辨明等活動不屑一顧,等到我確定連這個社會最需要這麼做的一群人,明確地說,是社會制度預設予以補償來做這些事情(當然大眾對這個預設同樣迷惘)的人們,反而最樂意去玩弄自己與日常世界之間的鴻溝,透過語言的操作來企圖讓自己的感受成為共識,而生活世界對這些專家毫無警醒,反而願意投入身心;瓦礫因此相信,這個世界並不需要理論。我不再相信。


冷感

不相信理論,對我來說,是極為嚴重的存在危機,儘管瓦礫從來就對宗教體制沒有任何好臉色,我還是願意把這說成是一種信仰危機,只是信仰的對象勉強可以說是存在主義,宗教什麼的恐怕還有一段距離。

我並不尋求把不信造成的虛無與冷感,全部投入深淵,從此不再說話。事實上我也是做不到的。於是我考慮的是,如何積極地表現一種冷感,可以說話,又可以表達,而沿用手裡早已熟習的諷刺與翻轉等等手法,把認真思考的自己與瓦礫這個人格都收回到原點?

這無非是為了免除瓦礫過於延展自己思考範圍的風險。對於一切瑣碎之事都要回應,還要找出一個思考內核,甚至有可能要隨時回應他人盲目裝清明的立場辨識,過於耗費精神。身處無理論的所在,這種行為無非刻意與自己糾纏,增加自己的負擔,結果只為了服務一個自己虛擬的目標而已,比戲局更為戲局,在逃逸外再度逃逸。

最後一滴熱血早已蒸乾,剩下的是滿地難以辨認的殘跡。我發現要跟隨生活世界,不,應該說是整個世界以感受性為核心的運作方式,只在文字層面上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但要落實在生活裡,我的天性不允許,瓦礫的經驗也註定要與之違抗。改變勢在必行。我們常說攻擊一個幻想出來的目標是紮稻草人,或許我的狀況比較像是騎著老馬帶著刺槍,攻擊一台幻想的風車;以為自己沒有看到怪物就是真實,卻忘記了世界沒有人希望看見風車。


賭氣

為什麼政治需要感動?為什麼最受歡迎的,總是那些抱持著最險惡的曲解與操縱慾念的?為什麼總是事後才有人說當時也很不解,當時瓦礫說了卻又沒人理會?我從來不曾真切地抓到這些對我而言是矛盾的,但其實卻是讓世界得以運轉的一切機制。雖然我相信自己已經比許多人更有洞見,但這些洞見仍然時常只是幻想的風車。無法遇見太多真誠的對話,讓孤獨成為淹沒一切的主旋律。偶爾遇見路上友伴,思考時不免留些餘地,卻是對自己更加殘忍。

瓦礫的負擔已經到了盡頭,說實在不是個強者,每每憂愁作態總也不是辦法。我沒有辦法讓自己走過彎彎曲曲左閃右躲的路徑,到尾來還要告訴自己說曲線總是短過直線。

而日常世界造成的思考干擾已經開始嚴重影響我的本業。我過不起自己的生活,這個世界也不欠瓦礫什麼。這種生活沒道理繼續下去,我必須找到一個知道如何同時說出真話與應該講的話的方法。


戲局

某種程度上,美玉是我成長過程中一直在抵抗的,那面據說可以透過別人了解我自己的鏡子。這麼多年來,所有經過的身影幾乎都各自在我這裡投下一筆積存。我並不是不知道,相反地,感受性中心或否,我可能比很多人更能理解人類活動的規律,但我從生理上便排斥將這些規律內化。

該怎麼玩這個遊戲呢?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與所有人一樣:不玩。美玉於是在某些地方同於那些我一看就知道毫無論述誠意,讓瓦礫搖頭嘆氣或忍俊不禁的人物們,招搖著自己知道的一丁點玩意,盛氣凌人又賊忒嘻嘻地驕其左右。美玉顯然可以比這些人更完整專注,因為當他們努力隱藏又必須執行身後的偉大計畫時,美玉的自由自在保證了她的理論結構強度。

而她在理論上的恣意妄行,則是參考了網路社群開始蓬勃發展之後,不時會以完全匿名出現的某些人格,我稱之為語言藝術工作者。他們唯一的發言原則,就是以發言作為原則。雖然多數時候是可喜的現象,但從來也不曾碰觸有意義的對話空間。在這裡,美玉早已吸收了他們的手法與機能,而在瓦礫的協助下,仍然可以不時鎖定實際的現象來發言。

既然是個遊戲,就照遊戲的規則來運行,伺機逼壓規則的矩線,創造無人去過的邊疆。我企圖在文學上,瓦礫企圖在理論上的嘗試全告失敗,美玉的新任務則顯然大有可為。作為一個思考享樂主義者,我很期待美玉的存在能滿足我發言的貪念,長遠來看,或許可以自立而成比我與瓦礫都更重要的現象。

我不會托大到公開宣告說美玉是這個世界養出來的怪物。這是我的怪物,對別人而言或許只是風車。但這時候,美玉可以說,你們明明不希望看到風車,別忽略我,別忽略怪物的存在!

美玉於焉誕生。

2013/04/01

停滯的變遷─與美玉商榷



廢除通姦罪不如廢除婚姻制度

正如同美玉文中所說,家庭與婚姻是一組不停隨社會變遷而變遷的概念。但若從概念史的角度來看,每個重大的變遷事實上都標誌著婚姻/家庭符號的內涵,乃至於整條相關的神話式符號鎖鏈(見羅蘭巴特)的革命性變動。留存至今的,可說只存其形而失其意,而不是一段持續拓展鑿深的歷史旅程。

就拿美文不斷強調的「家庭是血緣與財貨結合制度」來說,這裡面固然有持續的歷史進程,例如從羅馬時代的獨斷家父長體制直到現在配偶可以平等立場締約,或從權力者可擁有多名配偶(同時考慮母系與父系社會的家庭法則)到今天侷限於兩人的家庭所創造的互相忠誠義務等等;但這些系譜在歷史上的每一個改變的節點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斷裂。

事實上,正因為婚姻/家庭在概念上的重複斷裂,以及概念性斷裂與社會底蘊之間的斷層,導致各個更動彼此互不協調的結果,讓婚姻/家庭這個制度,在今天已經成為許多不同概念的集合體,其中唯一的交集僅僅在於婚姻/家庭的法條規範而已。而也正是著眼於這一點,必須召喚最大多數人認同的相關社會運動,自然會聚焦在這個僅存的交集面上。無論是同志婚姻的合法性、通姦的罪刑化、單親家庭與非婚生子女的法定地位,以及無血緣關係的家庭組成等等,各自代表不同的社會變遷動力,只是交集於法條定義的場域,並非如美文所稱是同一種意識下的歷史進程。這種類似於陰謀論者的態度,說起來不過是「掛一漏萬」(借用美玉用語)的,從對家庭制度的正面感受性演繹出來的反霸權式隨制連結,只不過反向肯定了這些傳統家庭制度之敵的作用而已。

事實上,感受性連結的效果,正是美文所不願觸及的核心。不管是對家庭制度的偏好、臆想、厭惡或麻木,事實上正是家庭制度之所以能在社會裡形成規範,乃至締結為法條的根本因素。血緣與財貨等美玉不斷提及的要素,除了作為社會運動自我合理化的訴求之外,在當代已經幾乎無法解釋家庭組織成員之所以組織家庭的原因。所謂「擴張」家庭構成要素的變遷現象,必須理解為僵化的社會規範面對不斷潮湧而來的社會現象所作出的回應,所顯示的並非社會正面擁抱變遷的態度,反而是企圖將人類實踐的多樣性活力框限於法律明文之下,所必然顯出的疲態。關於這一點,正如美文提醒我們的,自由至上論與進步左派同聲反對通姦罪的現象,其實說明的只是這兩者對於個人情感與欲望生活不應受條文侷限的共同努力,沒有理由因為陣營不同而認定背後必然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美文對婚姻/家庭制度中感受性基礎的刻意忽視,不止影響了文章本身的論證過程,更使得她對圍繞在感受性周圍相關論述的批評無法精確對焦。雖然正確指出了通姦除罪化論述對於性別權力過度詮釋的謬誤,美玉所無法理解的是,性別權力現狀如何透過感受性連結的力量,以及看似個別隨機卻很容易從集體現象中看出趨勢的方式,例如她也提到的定罪率問題,來影響日常世界的場景。誠然這難以直接拿來作為要求通姦除罪化的理據(特別是除罪化運動可能朝向民罰刑不罰的方向進行),但卻無疑地讓我們看到,婚姻/家庭體制的維繫無法擺脫社會結構影響的現實。

從這裡開始,我們可以檢視美玉自行宣稱的理論核心,亦即所謂家庭以生物性統御資本主義貨幣交換價值的基進性。這幾乎是假借結構分析之名而胡亂定義基進性所在的經典範本。我們只需要看到美玉不得不引進「擬血緣」概念來自圓其說的事實,就可以發現這個所謂的「家庭制度最根本價值」,仍然有一更高的優勢價值,而這個優勢價值正是對於婚姻/家庭制度存有本身的信仰,以及被這種信仰直接定義為合法的各種教條。時至今日,我們很輕易便可從相關現象裡觀察到,無論何種捍衛家庭的論述,背後都有非常明確的教義體系作用。是對於各種家庭教義的選擇性親近,構成了所謂血緣在家庭制度中的優位性,而血緣因素之所以在家庭中還佔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只不過體現了當下社會存在的某種主流樣態,透過感受性連結的作用所產生的的政治社會效果而已。

這種不具穩固基礎的因素,被當作是抵抗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石,無論從甚麼角度來看,都只是進一步肯認了資本主義體系不斷發明新鮮理由,製造足以隱身的煙幕,來製造自身合法性證據的日常程序;從陰謀論的角度而言,幾乎可說是資本主義的打手論述無疑。通姦罪的除罪與否,其實只是極為次要的問題,去除了作為資本迷霧的血緣說之後,就知道將家庭視為獨立於體制之外的論調為何難以成立,而婚外性交這個行為所造就的,也就是對於多數人心中婚姻/家庭教義內容,以及對這類內容盲目信仰的背叛而已。一種基於信仰而造就的體制,不應由法制力量予以節制,這是政治與宗教互不相干的現代政治基礎,我們不能透過各種側面規約的手段來維繫這樣的迷思。

2013/01/02

【短札】自首

這些年來,看過幾次大大小小的論述戰爭,雖然不至於看出什麼巨大的轉圜,卻也無法否認自己曾經激動,看見語言如何操作現實,意圖提著過度放大的筆一揮,彷彿就可發聵警世。令我羞愧的是,曾經自稱如何熟讀女性主義的我,從頭開始便如此熟練鍵盤的我,竟要到很晚才意識到這支巨大的筆如何和陽具崇拜以及相連著的人類心中最低下的暴力慾望深切地聯結。

曾經如此堅持在無人知曉的所在進行實踐,見到傅柯的域外心念還暗喜與大師合拍;而那些對別人如此無關緊要的卻迅速積累成內在陰惡,如今這種心念看來只是物傷其不類的迴向嘲諷,毫無德勒茲瓜塔里賦予深切期望的地下莖之類詭異生物的茁壯潛力。

我還是深深記得學長的話,說,管他在台灣念了多少書,只要一個留學過的回來講一句話,就好像他什麼都沒有念一樣。回過頭來,或許只要我告訴這個社會說我沒有任何實踐,就可以不必再仗著如今看來無比虛幻的什麼經驗,破壞別人的美夢;無論這個夢是關於宰制的野望或天真而明亮的脫殼新生,至少可以成就個人的幸福,聽說世界的幸福可以建立在每個人追求幸福的動力之上,我不會承認這種錯謬,但也已經找不到把人叫醒的藉口。

實踐是理論的根本,這句話能用作咄咄逼人的無敵之劍,也能當成自我保護的堅硬外殼。一聲聲喊著隱居,其實我想做的無非只是遺忘一些個人大事,挖去還黏附在身上不肯剝落的悔恨,或許就可以回到那個無論生活有多麼繁忙,與人關係多麼深,依然可以活得素無大事的少年時光。就算還是堅信理論所堆積出來的世界觀,玩弄著寓言等於預言的瑣碎戲局,社會一再教給我的是,儘管再怎麼深刻,一夜之間都可以再不重要。

我不願信任這樣的對象,我也不想再站在自己堆成的土丘上,在周圍高聳山脈的陰影裡,頂著逆風羞赧地喃喃,每句話都像唱給自己聽的輓歌。

【自首完畢】

2012/12/18

末日

2012年12月21日,南美叢林深處,一種頭部下方長有羽毛的小蛇,加入每天數以百計絕種生物的行列,悄悄從世界上消失。
十天前,研究員冒著大雨徒步走上濕滑的山階,只比預定時間晚了兩分鐘,教授已經站在門口等著,滿臉都是笑意。他把研究員領進溫暖乾燥的書房,不顧來客的髮際還滴著水,便匆忙打開一本大得不可思議的資料夾,很快翻到一組記錄石板的照片。
「快來,妳也是印加語言的專家,從這裡看出什麼端倪沒有」
研究員掏出已經半濕的紙巾狼狽地擦著頭髮。「教授,這看起來像是馬雅文字,和印加文化有什麼關係嗎」
「這是今年才在可羅那遺跡出土的石板,從上面提到的名字看來,說的是某一年戰爭後國王之間的會面。別管那個,重要的是最後面這一段提到2012年末日的部分!」
研究員帶著些狐疑,但還是仔細地看完最後的段落。
「這段文字的文法有點怪異啊,可是教授,我並不是瑪雅文字的專家...」
「這就是為什麼沒人發現其中的意義,妳把這段文字大聲念出來看看」
研究員臉上的疑惑更深,但仍然順從地念出這段文字。念了幾次之後,她的疑惑逐漸轉變成驚訝。「這段文字用早期印加語念起來很通順啊!說的是:瑪雅的王看著從人民那裡來的末日卻見到星象,復仇結束後,末日在第十四伯克頓的頭一天...」
「正是如此!」教授嘉許地看了她一眼。「這顯然是個通曉印加語言的瑪雅記錄者作品,不過這又是為什麼呢?」
「教授是指之前受到學界反對的奴隸交流說?」
「妳現在還覺得那只是天馬行空的幻想嗎」
「不,雖然這個假說只是任意從希臘社會推想南美文明的結論,但是證據明顯表示兩個文化之間的時空重疊與交換比我們一般想像得更多...」
「我就是需要這樣客觀的角度,考古學裡有太多意氣用事的學者」教授拍拍她的肩頭,研究員有點不舒服地避開。
「如果這可以證明奴隸交流說的正確性...」
「教授,這不見得...」
「如果這可以證明奴隸交流說的正確性,」教授沒聽見研究員虛弱的抗議聲,「那麼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理解,這段文字本身是印加奴隸對瑪雅統治者的復仇宣言,不,應該可以說是印加文明對瑪雅帝國的宣戰宣言!」他顯然克制不住這個重大發現帶來的興奮之意。「這說的是印加對瑪雅的復仇將會在瑪雅文化的第十四伯克頓頭一天徹底完成,絕對不會錯!」
「但是教授,無論是奴隸起義或是軍事征服,不都已經太晚了嗎?何況馬雅人早就正確預言了西班牙殖民者出現,更早之前帝國也已經崩潰,這沒辦法取代瑪雅曆法在第十三伯克頓結束時等於末日的詮釋結論哪」
「別告訴我連妳也相信世界末日那套空話吧,寶瓶時代之後,至少還有十四到二十,七個伯克頓總共兩千七百多年的時間呢!」
「但是教授,這跟你的推論邏輯不是一樣的嗎?」
「世界末日謠言跟嚴肅的科學假說怎麼可以相提並論!?」
研究員搖搖頭,不知道該怎麼理解當下的情況,只好換個話題:
「那麼教授,在你看來,這個復仇預言最後有實現嗎?」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馬雅帝國在西班牙人來到之前早已經衰落,後來的阿茲特克帝國和終於興起的印加帝國對已經建立的瑪雅城市置之不理,這裡面必然有什麼原因」
「是甚麼原因呢?」她覺得似乎已經沒有任何辯駁的需要了。
「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瑪雅的突然沒落讓這些地點成為帶有厄運的所在。古典時期最後城邦之間的戰爭削弱貴族統治權,人民四散成部落,城市沒有統治者無法維持,對於其它帝國的貴族來說,肯定是一場實實在在的人民革命,不會有人想重蹈覆轍」
「也就是說,預言確實實現了,於是末日的預言也會實現...」
「一點也沒錯。一般認知裡瑪雅文化突然消失,事實上消失的只有城市居民和貴族與祭司等等統治階級而已。這不也是我們當代的預言嗎?統治者害怕失去權力讓文明削弱,所以一直企圖把所有勞動力奴隸化,以為這樣才能掌握維繫文明的力量...」
「那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文明呢」
「關於這點,瑪雅人已經很明確地用曆法告訴我們時刻,用歷史告訴我們結局。世界末日不會來的這麼快,但我們終究在這個時期走進了文明的末日。」他講這話時表情顯得非常嚴肅,研究員忍住想笑的衝動。
「教授今天一定要我來,又是為什麼呢?」
她講完這話,自覺地住口。
教授轉過身來盯著她好一陣子,表情逐漸變得失望。
「沒什麼,妳覺得這個發現值得出版嗎?」
「啊,我覺得拍成電影都可以呢」她只是想讓氣氛輕鬆一些,沒想到居然真的把教授逗笑了。
「說甚麼拍電影,真是孩子氣」
「所以教授,這整段歷史裡,瑪雅貴族跟祭司們最後又到哪去了呢?他們崇拜的羽蛇神成為印加的創世神,該不會全都進入印加帝國的庇護了吧」
「這可不能亂說,但是我還真沒把握,但是在弄清楚這件事之前,出版看來也是不可能的了」
她看著教授頹然坐下,不覺還是輕輕嘆了一口氣。


2012年12月21日,南美叢林深處,一種頭部下方長有羽毛的小蛇,加入每天數以百計絕種生物的行列,悄悄從世界上消失。

一個喜劇演員正在趕工書寫關於世界末日全是一場騙局的腳本。他認為自己的工作非常神聖,倘若世界末日終究沒有到來,演員們身負著鼓勵觀眾士氣的重責大任。

在巴黎俱樂部新裝潢的會所裡,世界銀行總裁因為遲到而顯得有點窘迫。她有種不祥的預感,今天自己遲到的事實肯定會讓那些老男人當成理由,繼續質疑她努力推行許久的非洲債務重整方案。

草木不生的荒山頂上,下士剛完成掃蕩任務回營,一面聽著桌旁同袍激烈討論著家鄉剛發生的校園槍擊慘案,一面飛快地寫下憤怒的文字,準備寄給自己選區的參議員。他寫道:「如今我們必須對槍枝管制法案進行全面的考量。讓平民擁有槍枝,無論如何不會有任何良好的結果。我以身在戰場的經驗向您呼籲,每個被阿富汗人民殺害的同袍可為明證。」

新德里一家酒店門口,男人幾近瘋狂地向妻子咆哮。儘管他從不懷疑她安排的這場會面對於家族投資肯定會有好處,但內心深處的那個小男孩,依然無法接受自己居然需要和一個賤民出身的公司總裁把酒言歡。

蘭州近郊嶄新的員工宿舍裡,女工們在疲倦又帶著興奮的細語中紛紛入睡。她拿起全新的智慧手機向家人發微博通知這條好消息:公司幹部突發奇想,在「世界末日」前讓大家先領這個月的薪資,她想著自己能趕在年終前提早往家裡寄錢,帶著滿滿的感激愉快入眠。

2012/02/16

騙子

小狐始終無法理解這一切,她不覺得自己是個騙子。

「為什麼你們都不懂,」她常和朋友抱怨,「大米真的很可惡耶!」

大米是餐廳二廚,總是腆著大大的肚子,頭髮也不知是梳理還是出油得光滑晶亮,凡事不多說話,只是笑臉迎人。但小狐根本不吃這套,她覺得大米很噁心。有一次,大米在上菜的時候隔著送菜口摸了小狐的手,她為這件事抱怨了只怕不下一整個月。朋友們兩邊都熟,也只能一搭一唱地安慰小狐。好嘛妳以後小心點別讓他有機會,我也最討厭這種趁機吃豆腐還自以為浪漫的人了;妳要不要跟大廚講下讓他管一管啊;還是妳乾脆找老闆,說再這樣下去受不了不如辭職,妳這麼好老闆會留妳的。

「我不要!為什麼他的事情要我提辭職?」

無奈。但潛藏的台詞其實是,誰也不想要讓這兩人每天都見到面。大米苦過很久好容易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朋友們不敢這麼提。每次問起小狐,也只是聳聳肩說我也不是故意的,又能怎麼辦呢?不如你就離她遠點吧,她在餐廳一見到你就沒好氣,你何必呢?大米總是笑笑抽著煙,也不多說什麼。

有一次大家圍坐喝酒,小狐當著大米的面,又絮絮叨叨地開始抱怨。大米聽了一會,刷地站起,叼著煙走出門。眾人一下子全靜下來,目送他的身影直到在巷口消失。小狐漲紅的臉上突然滾下淚珠,大家又手忙腳亂地安慰起來。聽她抽抽噎噎許久,才弄清楚小狐所以不肯走,原來是為了二廚這個位置,這些年她下不少功夫把外場的一切打理妥貼,就是想求老闆讓她進廚房,從助手做起也行。結果大米一來廚房連助手都不缺,怎麼說都嚥不下這口氣。一旁的美玉跟兩人認識以久,忍不住說了一句:「這件事情談開不就好了,何必東拉西扯,把大家都搞迷糊了」

「妳現在是說我是騙子嗎!」小狐瞪了她一眼,「到底是不是朋友啊這樣說我,那傢伙就是會討好大家,連老闆都喜歡他!我努力這麼久還不是為了餐廳好,結果他一佔了廚房,我做再多都不算數啊!」
「比起騙子,這不是更可惡嗎!?」

朋友們面面相覷,添上這層更加無解的問題,連在老闆面前都不敢提了,也只能把一切都瞞下來。美玉總是搖頭說這樣下去餐廳遲早也是亂,畢竟抵不過朋友們事緩則圓的態度。

事情就這麼沒完沒了地持續。到後來大米好像也開始賭氣,凡是小狐在外場添了什麼,他就在菜色裡填上什麼。餐廳老闆原本就不大管事,兩人這些一來一往雖然看在眼裡,只要不影響收支,還是由著他們去。小狐更是氣得七竅生煙,動不動就找大米吵架。美玉原是餐廳顧問,於公於私都不能視而不見。只是幾回勸說下來,好話壞話說盡,反而落得被小狐和幾個較親近的朋友冷言冷語地懷疑她和大米私底下有什麼關係。氣得她顧問也辭了,落個眼不見為淨。

餐廳氣氛不好,顧客當然都感覺的到。日漸下滑的業績終於惹得老闆講了兩人幾句。大米還是不置可否,小狐自覺委屈,言談間提起要到老闆那裡拍桌才出得了這口氣,朋友們自然勸說既然都努力這麼久,何必自己毀掉大好機會云云。

美玉聽著,輕輕嘆了口氣,說道既然這一切問題都是從大米而起,不如考慮別再跟大米合租房子,小兩口都冷靜一下也好。

沒想到這句話正中小狐要害,指著美玉罵了起來,說就是妳私底下跟大米好,根本不顧朋友道義,連餐廳都不管了;我跟大米交往,住在一起有什麼不對,關妳什麼事要妳多嘴,就算要搬也是他搬;妳根本看不見我這麼多年的用心,還罵我騙子,這帳我都還沒跟妳好好算;明明是顧問也不幫我向老闆說話,整個餐廳有誰比我更用心,你們都不了解我的計畫,進了廚房以後對餐廳有多少好處,那些計畫還不是我和大米一起討論出來,你們到底還有什麼不滿...

小狐一把鼻涕一把淚地罵著,最後一句幾乎是用盡全身力氣吼出:

「我才不是騙子,我是最誠實的人!」

Mots auprès mais pas sur l'amour

DSC_0006

"Now, there's one thing you might have noticed I don't complain about: politicians. Everybody complains about politicians. Everybody says they suck. Well, where do people think these politicians come from? They don't fall out of the sky. They don't pass through a membrane from another reality. They come from American parents and American families, American homes, American schools, American churches, American businesses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they are elected by American citizens. This is the best we can do folks. This is what we have to offer. It's what our system produces: Garbage in, garbage out. If you have selfish, ignorant citizens, you're going to get selfish, ignorant leaders. Term limits ain't going to do any good; you're just going to end up with a brand new bunch of selfish, ignorant Americans. So, maybe, maybe, maybe, it's not the politicians who suck. Maybe something else sucks around here... like, the public. Yeah, the public sucks. There's a nice campaign slogan for somebody: 'The Public Sucks. Fuck Hope.'"
--George Carlin

我們已經知道人類生活這個基本的對立:日常與慶典。


上面這段引文來自於一個單人喜劇演員的台詞,包括我在內,許多人認為喬治卡林是當代最偉大的喜劇演員之一。美國喜劇,特別是獨立演員的段子,長於觸碰當代西方文化的荒謬底蘊。有人認為這形成一種哲學,對我而言這些文字帶給人衝破規範的幻象與狂喜,然而仔細檢視這些演員生涯裡的前後文字脈絡,其中的邏輯缺乏一貫性與自我拓展的潛能,並不真的形成一種哲學,至多屬於文學性的個人風格。但──特別是針對日常荒謬的那些──語言喜劇,帶給人的熱情與狂喜如此真實,我們很容易地受到感染而進而與各種精采段子同化,甚至將其加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判斷,把原來僅僅是表達憤怒語言的場合賦予為了某種批判核心召喚認同的公共性質。喜劇不因觀眾走出劇場而淡化。不需顧及這些語言本身去脈絡的性質,慶典語言因此透過日常操作進入公共領域,三個具有不同框架的領域因此得以流傳同一套語言(非)邏輯,跳過各自發展衍異的系譜,語言以超真實的姿態將三者同化。


這個語言效果的載體有時是人群,有時是個人。由於缺乏邏輯性,慶典語言很難以傳統的方式形成人群行動的模型,多半時候仍然必須將集體意識指向單一主體:神祇、元首、長老、完人、黨派、國家、道德...;這個指向的標的不一定具有能動性,但它幾乎必然是整體意識內聚力之所繫,合法性從這個軀體源源流出,填補一切邏輯缺陷、撫平所有質疑、餵養嗷嗷眾生。在集體意識的例子中,人群時常需要產生足夠的變異個體,花費巨大的精力,才能阻滯這個軀體的社會效果。而志不在針對意識核心的變異體們,則承擔起另一種痛苦的工作,即是所謂卡里斯瑪例行化的主動變遷,將主體指導抹散成體制律令,這個轉換過程若沒有成功,則體制便無法繼承合法性起源的責任,導致質疑的意向不限於變異個體而瀰漫至普遍人群。


我們認識的這個過程一般而言存在於集體,亦即,多少具備相對獨立性的不同個體之集合。在個人層次上,慶典/日常的對立型態則沒有受到太多重視,可能緣於個人經驗難以用於集體經驗的方法加以錨定與分析。這讓我們在觀察他者沿用慶典語彙建立日常生活態度的過程遭遇嚴重的困難,因為個人不一定具備誠實表達自身經驗與情感的能力或意願,而在個人層次的溝通不限於語言,也沒有許多相對獨立個體得以彼此補足缺憾或強化意識的優勢,更沒有必須參考外在既成脈絡(無論將馴服或反抗)的壓力。個人可以表達極端的貶抑而自我解釋為愛、同時表達對極其相近的個體之間親近性的巨大落差;也可以直接反對一切在歷史上既已表達過的語言邏輯、有意識地操作經驗與敘事的差距、以各種名目自動填補邏輯缺陷、拒絕歧異事實、自我餵養支持動力...


於是愛情成為觀察者一心所繫的聖堂。我們彷彿認為愛情是人類情感最普遍的極致展現,而愛情在大部分情況下又必須含括兩個主體,因此必然有足以觀察的溝通行為。然而事實卻可能是,愛情之得以穿越所有歷史斷裂、文化差異、日常實踐,只因為我們對它指稱的一切現象一無所知,因此只能將其攏統歸類,反而創造了語言歷史上最為神祕的符號之一。


在個人實踐的層次上,許多夸談在日常中實踐理論的人們更感迷惘。關於愛情的現象如此紛亂,符號本身甚至涵蓋了穿越慶典與日常之間界線的諸多零碎。我們無法決定如何在日常中置放這種不限時空的狂喜。許多人企圖區分激情與感情,事實卻是在日常中仍然無法拒絕面對特定對象才有的潛在親近。獨身、曖昧、交往、家庭等等皆被稱為愛情的不同階段,其間不停自我生產的通過儀式卻仍無法窮盡閾閥性的肯認需求,如同不停自我質疑的日常狀態一般無法排拒線性平淡的毀滅性效果。愛情生活中不可遏止的跨界污染,不無意外地,恰與慶典/日常兩種時空史無前例彼此穿透的當代生活世界一拍即合,成為這個萬物騷動大時代僅存的註腳。


而時代把我們帶上一條道路,讓我們逐步召喚愛情的面紗落實為一切合法性的緣由。我們無法批判,因為從未認識,也因為(或因此把)感性的地位提昇至史所未有的境界。對集體的崇仰,從古代不可侵犯之威望一路遞嬗至今日誘人傾吐衷情的慾望對象。而體制也從堅固武斷壓迫感性的理性架構變形成為由感受性主宰並扭曲邏輯內涵的隨制文化霸權。理辨性或感受性皆不可能涵蓋整體人類生活,我們儘管經歷了看似翻天覆地的改變,其實也只是將感受性從唯一核心的形態解放布滿體制,而將理辨性收攏形成新的偏狹區域。


一收一放之間,收編了愛情的感受性取代了偽裝成理辨性的道德,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政治的零度空間。道德遇上指出其私下供奉神祇的批評還會羞赧,感受性則因其宰制而有一切從頭開始拒絕批評乃至框限批評的能力。兩廂互換的結果,個人會因為改變了慾望對象而可議,卻難以因為邏輯不一而遭譏;這個發展的下一步則是,慾望的專一性得以超越對象,只需要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依據,而邏輯的一致性卻成為它最大的不幸,無法擺脫受主宰的地位,結果是被迫依循慾望原則而自我碎裂。個人不得不馴服於這股反轉的潮流,最重要的堅持是宣稱對某個信仰的從一而終,最認真的心智考慮的是如何在這個既已扭曲的結構裡完成姿勢正確的自我碎裂。


而取得優位的感受性卻沒有為了收編而來的愛情釋放什麼好處。愛情仍然落腳於不可知的地界,甚且被感受性強押上陣:家庭與婚姻關係的傳統定義,變成當代言論檢禁與道德迫害的倚靠,而這種檢禁的合法性與普世性尚且跨越一切文化、意識與宗教的藩籬。反過來說,愛情的外部性受到綁架之後,其內部性反而過度膨脹,徹底坦誠、完全接納與全然透明成為愛情內部性的當代指令,愛情的維繫也飽受持續輸誠和宣示的傳統道德指令所苦,而愛情得以成立的依據一向以來便受社會規範所決定,更是不停地受到道德規約、宗教教義、國家體制與和感受性高度結合的,主要以商業和藝術體制為操作基礎的共通訊息所侵奪。其中不同元素的進退,幾與社會變遷同步。


對我來說,眼見強取了愛情元素與符號的當代政治感受性,一面利用慾望與愛情的象徵型構來淨化政治,一面又迅速奪取個體層次愛情的自由揮灑,雖然深知它永遠只會觸發反抗而遠不能全面掌控,但也知道意識宰制這回事從來也不要求全面掌控。我們既已認識到意識結構並非如個體存亡一般有生命存續的旨趣,就應知道一切反抗都是意識型態可以吞食並順其滋長的養分,就算石破天驚的歷史斷裂也不代表正義得以伸張,是以當代有意義的變遷與古代砍頭極刑的抹滅快感已無甚相關。面對這種隨時可能吞食自己,原先悖反的事實也隨時可能聚攏在同一陣線,必須不停破壞自己經驗與認知才得以邁向任何目標的態勢,我發現自己實踐的能力不斷流失,先是感受性,再來是愛情。


嚴格說來,這種衍生的形態實在與任何理性演繹無關。然而我卻深知,面對身處其中的意識結構,無論馴順或抵抗,終將在既定的形勢上,順著地形起伏而行。我也竟因此而感到多少安心。在特定意識結構裡,要說得出能與人溝通的話語,畢竟無法在每個環節上都脫出彼此理解的規則。


而這或也是愛情在當代最進步的社會裡,之所以成為最重要解放象徵的原因。當彼此理解需要觸及的範圍縮到最小,理解所需的能量也可能降到最低。這個時代已不像從前有著一致的地景,我們在起落無常的世界裡,不得不緊緊抓住一切可見的依靠。而我,或許在理解到慶典/日常界線的毀壞,以及個人實踐與理念相符的不可能性之後,還是被迫領會如今實踐的可能性應該沿著哪條天際的陵線展開。


在別人看來肯定不值一哂,對我而言卻總是一道神祕的牆:需要依循某種實踐,否則批評必然自失立場...


結果,曾好幾次說過不談論愛情的我,如今還是寫了一篇亂七八糟的文章。
那究竟如何呢?不管多說什麼,都是很不負責的啊。

2012/01/23

國家大選期間做大事為何必須拘於小節



還是要從這篇文章開始。不知是因為綠黨非常在意網路民意、網路民意果真代表重要的綠黨支持力量,或綠黨接收網路訊息比了解自己候選人訊息的速度更快,總之由潘翰聲競選機關所發起的這個記者會在成為媒介訊息之前就被擋了下來。從未實現的新聞稿看起來,這場記者會裡,綠黨的候選人將邀請樂生院民一起出席,痛陳馬英九政府為了選舉而急於捷運新莊線的通車,忽視捷運供電可能隨時出現不足導致停擺,但同時卻直接威脅了樂生保留運動長期以來針對捷運局分段通車不可行論點的質疑;暗示新莊機場變電中心必須蓋成,又與運動近日來堅持機場施工必須暫緩而優先處理地質問題的訴求有所悖反。

這段在全國性選舉中的影響,可能不超過潘翰聲所得四萬三千多票的插曲,到底重不重要?或許也只是個視角落差的問題。所有關於台灣選舉的歷史都向我們表明了,當追求選票的時候,理念邏輯原本就不需要太過在意。


時至今日,認為台灣選舉與理念彼此契合乃至於能夠互相實現的論述,早已全告破滅(當然這只是純粹以邏輯角度而言)。不願承認破滅現實者,依舊透過七拐八彎的方式把自己的理念投射在不同的黨派或候選人身上。例如在台灣作為自由中國的神話好不容易大致幻滅之後,如今泛綠勝選才等於台灣真正民主化的概念肆虐,無數知識分子藉由這樣的熱情燃燒自己,燒完之後也只是證成了,自己的灰燼與那些至今對國民黨保守價值死守不放的人們看來如此相似。

綠黨有犯同樣錯誤的本錢嗎?當然有。然而犯這種錯誤最大的問題卻不在於留下惡劣的記錄,而是我們知道往後這種以勝選為一切的基礎將會造出一個長著何種面目的黨,而我們探究的觸手也不必伸得太遠,只要記得曾為清新革命主體的共產黨或國民黨如今的面目就可清楚理解。

而其實也不用這麼發思古之幽情,我們現在就能看到,在社運團體之間,不同流派的女性主義,可以因為對於身體近用方式的倡議方式不同而反目成仇,卻對使用國家政權資源的態度無甚反省,甚至於出現類似「訂做一個女總統」之類的怪異串連活動。性別運動團體由於鬥爭歷史造成的相互摯肘,造成意識影響範圍無法擴張深化,不僅直接導致對這類相對較小規模的活動缺乏意識與批評,甚至當民進黨國民黨分別推出毫無疑問意在強化傳統刻板印象的廣告影片時,我們還是見不到盛傳性別平等程度頗高的台灣社會有任何反省之意;少數的反省,毫不意外地,也只是針對敵對黨派競選廣告的情緒反彈而已。

但我們無法對這種態勢真的苛求些什麼,因為這個社會裡,對理念邏輯的自我要求理當最高的群體之間,關於自省的呈現不過是一片荒蕪。就階級議題而言,2008年黨工之子陣營抨擊陳水扁財團關係的論述裡充滿著對於金融業新生財團竟然不為我所用的酸葡萄味道;2012年財團之女競選時與黨國財團關係自我區隔最有力的論述也只是該黨將與眾多所謂中小企業的次級資本家站在一起並繼續經濟自由化社與殘補式社福的道路。而在這種狀況下,民進黨國民黨這「兩種路線」彼此抄襲的幾條稍具左派氣味的政策,甚至在還沒辦法論及得以執行與否前,第一時間就被檢討為太過偏左而敗壞國家選情。幸而受騙多年成精的工運團體沒有太過於明確支持兩大黨派,然而似乎理當對這個立場有更多認識,看似對社運較為友善的人們,卻在選前一面夸談階級社會的形成,一面紛紛表態分別支持兩個看不出來階級立場有何不同的政黨。早已老化又從未發生什麼實際效果的小黨制衡論之下,親民黨和台聯的支持度仍然遠超過好不容易追過泡沫新黨的台灣綠黨,多數知識分子的眼光與熱情卻仍然集中在兩個宰制者之間令人激憤的史詩型鬥爭。其中甚至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認為自己應該為舞台上的表演盡一份心力,認為對最佳演員投下一票,就可以落實這齣戲對於演藝界結構性進展的影響力。

我們已經不太在意史詩作為知識結構宰制者的效果,忘記我們閱讀史詩的目的只在於更細緻地理解那個時代,而非坐在舒適的座位上決定角色之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有幸參與演出的少數人們,更驚嘆於舞台效果的宏大並深以為榮。

當然,政治舞台絕非與現實社會毫無聯繫,而這個聯繫的公式極其簡單:無論你透過無脈絡無詮釋的選票來正面支持哪個黨派,你就是將這張選票的脈絡化與詮釋行為全權交由這個黨派來進行。個人對於選舉行為的詮釋毫不產生意義,如果成功集結一股力量或許可以騙取某些信徒,但最後仍然必須屈從於政治作手挾持更多空白民意的詮釋。知識分子與中產階級一向幻想自己擁有這樣的詮釋權,但卻從沒有一次成功從作手那裏奪取這樣的權力;而現在他們尚且不停地生產矛盾,創造理念邏輯的中空,進一步侵蝕自己原本就貧弱不堪的權力基礎,另一方面反而更願意獻身為作手們所用。最簡單的觀察對象,便是馬英九蔡英文陣營[2]競相公布的支持學者名單。在這些名單裡不乏參與過各種社會運動的學者,平時或會疾呼社運獨立於兩大黨之外的價值,此時則可(或具批判性地)為人做嫁。

對我而言,這是社運場域明顯的墮落,無論這是否可能只是一個立場與觀點的問題而已。一個社會僅存稀薄的社運勢力在堅持結構性進步理念已經夠可悲,原本看似堅持這些理念的知識分子紛紛自我解離而拱手讓出自己的詮釋權,更是不可思議的行為。

貫徹理念究竟有什麼重要?其實政治走到今天,或已不再需要這個分辨,更重要的是在諸多自我宣稱的理念者之間理解他們究竟貫徹了什麼。證諸選後今日的頌讚、造神與檢討,藍營強調九二共識獲得肯定、馬英九人格受到尊崇,「路線」受到支持;綠營辯駁兩岸政策是否需要修正、蔡英文受「舊」民進黨拖累,台灣選民拋不開傳統價值對民主價值認識不清等等,在論述形式上跟以往每次大選僅有輸贏立場翻轉的差異,不停聚焦的現象仍然圍繞在以國家╱總體為主體╱出發點的周圍。於是,以選舉為基礎的政治場域,究竟在哪個意義上具備社運價值?或許要求所有社運成員改變以總體為基底的視角本屬緣木求魚,但我仍然相信,至少需要以社運主體為出發點檢視並修正關於總體的論調,而不是提著截然相反的態度,信仰對社運價值根本不甚在意的政治明星,以為他們能造就總體層面的某種成果,甚至必然對社運關注的結構因素產生神祕而不可解的改變。

因為,這樣惡劣的情勢,對於更少思考政治問題的廣大人群所傳遞出的訊息,並不是理念的徹底消失。人類是會在不可理解的現象發生時,轉而相信神話的動物,而當言論領導階級份子們無法傳達清晰簡單的邏輯時,大眾便會自然地以最簡單的邏輯來理解這個難以認識的現實。於是在這個場景中,知識分子所傳達的訊息,當然不會是他們自己都無法堅持的理念,而是每遇選舉就急於表態的彼此分辨。而不管這個表態的演出型態是理直氣壯或欲語還休,它都提供了最簡單的認識方式,接下來的敵我神話與對抗史詩也便能順利展開。事實上,這個戲局裡各大演員彼此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讓人懷疑其實這個神話根本就是演員們唯一想要演出的戲碼。台上的姿態如此真誠而震懾人心,看似潛藏其中的個人理由與藉口,或許反而只是在個人層次欺騙粉絲專用的文飾之詞。

然而在這個訓練出無數人才的社會裡,好像只有極少數的人抱持類似觀感。如果我們自限於當下存在的知識型構裡,很明顯地,這觀點所產生的語言都錯了。也許在一塊有兩個以上國家存在的土地上,每次選舉果真都是覆巢之下卵蛋們的存亡關頭;保護好自己盤據的巢穴,終究比檢查四處漏水的縫隙要來的重要很多。而我自己也不免是顆維護久未造訪巢穴的卵蛋,為了明明可以棲身卻不停被忽略的巢穴嗡嗡作響。但是,把社運和黨派並置的視角儘管依舊可悲,至少可以讓我依此真誠地希望諸多平日言之夸夸的知識份子們,就算拋不開一黨一國,也請盡量看看自己言之所從的巢穴。做個認床的卵蛋,好過高高拱起那些作手們,一同佔了鵲巢還賣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