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5
【短札】電影片尾其實沒什麼意義
在法國一間戲院,不對號入座的影廳裡散落不到三分之一的觀眾。電影結束之後,有人鼓掌,有人靜靜坐在位置上看完片尾,有人在第一部份的演員名單還沒播完之前就離開。
這是在一個歐洲國家某個城市裡常見的景象。片尾播放與否,在這裡並不成為一個問題,因為那本來就是電影的一部分,在片尾時離開,與在片中離開一樣不具重要性。相對而言,本地戲院的空氣顯然更為自由不激烈。戲院不剪斷片尾,提供觀眾自由表達與自由閱聽的機會。
且慢,這並不是偉大的自由主義思辨。若找來一群自由主義者,恐怕裡面認為不播片尾乃是市場競爭結果不必插手者佔得更多。這也難涉文明程度的思考,因為在我們假定的文明國家裡,片尾這檔事似乎既不是文藝腔的堅持,也不是什麼必看不可的偉大細節。我們當然可以說這是國際電影文化權力展示的一個環節,不過就這麼把自己陷入赤裸裸的尺寸比較,好像也不是非常正當的理由。何況對於國片而言,讓觀眾看到片名可能比看到片尾更為重要。
我們很怕做錯事情,主張什麼事總要提高聲量壯大信心,遇到指責的卻又過度珍惜內心恐懼,轉而捍衛這塊純粹屬於自己的部份。
同樣要求看完片尾,上述文章與這篇的立場就有相當差異,儘管前者乃受後者觸發,彼此卻也不是毫無矛盾。兩篇共同要求者是希望觀影人對創作品有更多理解,但就我的理解,比對盜版電影盛行的事實,這種態度似乎與社會風俗有所違背。
再且慢,這仍不是進步知識分子與未開化社會的對壘。除了我國知識分子習慣上就普遍對影片從開頭至結尾的品質要求極低的相關事實之外,比較一下針對劇情部份與片尾部份的評論,其實我們對電影劇情部份理解形式的紛雜,本來就預示了個人對片尾解讀意見的必然差異,而這種差異也會直接導致讀取意義的失落。如果個人選擇觀影的緣由本來就只是一個明星或一篇可信賴的評論,觀看片尾顯然僅只是一場痛苦而毫無意義的音樂播放行為而已。
當然,如果問我電影到底該不該播片尾,我會毫不遲疑地在「要」的前面打勾。雖然我自己習慣的比較範圍僅是導演音樂編劇演員頂多加上製作人們(多半在片頭就可以看見),而且以我個人的思考習僻,抽煙之前根本不會有什麼想法。我所相信的是,這之所以會是問題,並不是文藝青年們啟動的偉大社會改造計畫,而是貪圖播放場次的片商和過度擁擠的我國觀影群眾共同造就的現象。就因為它本來就沒什麼意義,其實本來也不該成為一個問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