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3

我們究竟看不看得見北京?




就一個學術使用者而言,我們在意的一向是自己的生產對於學術積累有沒有貢獻。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重語反覆都令人不耐。我們似乎預設著讀者具備大量而仔細的閱讀先見,所在意者,也僅只是在這樣深入理解之後,能否再提出全新的洞見。

然而就一系列面對社會的行動來說,光是構造那樣一種足以傳播的先見,就是最大的挑戰。


在這本書《看不見的北京》裡,揉雜進許多脈絡:民主、自由、人權、統治手段、比較歷史、國際關係等等。一般而言,站穩了台灣社運界普遍承認的各種立場。或如作者所說,是必須有人訴說的現象,是尋找並提問中國為自己劃下了什麼記憶

書名本身不由得引人遐思。在首先懷疑我們為什麼看不見北京,以及自己看見的究竟是哪個北京之後,接著要問的是:誰看不見北京?我們該看見哪個北京?或北京看不見的什麼?

淺薄地說,這是一個觀點的問題。或說認識優先性的問題。

作者表達的焦慮相當準確,書中的內容確實也離不開觀點的政治。迄今為止,我們所見到關於奧運與北京的訊息,正如其所說,常常纏祟於擁護支持或敵視反對的既有陣營四周。在長久的發展下,無論擁護或敵視,其實早已說不清楚自己所聚焦的究竟是什麼,乃至於在人權集結的場上,也會產生拿我族傷亡來證成集體暴力的怪異訊息。北京並不同於上海或深圳。這個政治與官方文化的中心,在台灣的見識裡,未曾成為所謂經濟活水的夢幻焦點,卻常是國際政治和社會運動者千夫所指的對象。而一旦奧運確認將在北京發生,大量的資金與創意伴隨著商業—媒體—政權共謀系統源源注入的結果,便是一向在其他場域執行去政治化工作的訊息生產體制,在北京之上迅速集結起來,完全覆蓋了原有的反省聲音。從這個角度而言,本書填補了一個訊息的斷裂。雖然不能說是全新的揭露,但是在訊息視野的穩定性上確有貢獻。

無獨有偶地,在中國也出現許多以「看不見的北京」為題的生產。以網路所見,這些生產以南方報業網(南方都市報、南方日報、南方農村報等等)所屬《城市畫報》211期專題〈看不見的北京〉為最大宗。其他如歷史著作攝影集報紙專題甚至時尚專欄等等。這些主題專注在拓展既有訊息的深度,傳達小人物群像、消費訊息或視覺以外感官的訊息。相對而言,台灣版《看不見的北京》作者所聚焦的,一則在奧運這個事件,一則在相關建設與訊息之中難以得見的各種人群或視野。

中國的這些生產,同時也是一種填補斷裂的作法。這些生產,同樣不貼近政權歌功頌德,也同樣展現一個在巨大而專一的訊息流裡看不見的城市邊角。它們與本書的差距,鮮明地點出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我們能否展示自己的社會是一個不滿的社會?對全球社會運動而言,問題則是:國際的主流認識如何成為在地的主流意見?

綜合這兩個問題,必須自問:我們能不能將全球性社會運動所帶領的價值用於自省?在書裡多次提到,中國目前所採取的壓迫與統治手段,事實上在世界其他國家,若不是有歷史軌跡可尋,便是在當下仍然不斷發生(乃至共謀)。書中訊息所指向的價值,因此不止於北京,也絕非與我們自己無關。

在這個角度,看看社會運動在台灣分裂破碎,缺乏包容與思辨的現貌,我其實並不認為有多少人能懇切面對並思考這個涉及觀點的問題。尤其是,如果我們還把自己禁錮在以感性連結為基礎的小眾群體裡,依據理性價值彼此認同的社會運動也必然無從發生。倘若最後我們眼中所見,仍是根據自己光譜攝取而來的色調,在這本書中累積的資訊與作者的呼求對我們也不會產生任何意義。

於是,《看不見的北京》最重要的意義,或許便是作為一塊測驗讀者自身價值的試金石。儘管類似的精神在二次大戰後數十年間不斷自我展現,歷經壓迫與戰爭的侵蝕而常新,對台灣而言,恐怕卻仍屬於一塊看不見的幽暗之地。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對全球社會運動而言,問題則是:國際的主流認識如何成為在地的主流意見?』

好問題。

回答的前提是,我們在地的社會運動有沒有自己的「主流意見」(可能是複數s)。阿潑慕情的書我是還沒看過,但即便是你所謂的「觀點的政治」(有alternative嗎?),我以為這樣的書寫就是實踐的一種。倒是,這本書該用什麼戰略來回答這個問題?「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也有很多種層次的。

從推特上或是你文章中,感覺有一種焦慮:怕被貼上台灣民族主義的標籤---所以我們不要忘了提醒包括台灣在內的四處都有看不見北京……。先不論這樣「鐵板一塊式」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擔憂是否準確,戰略上,去衝撞以為奧運是驕傲的/中國的發展主義是典範希望未來的台灣社會多數,才應該是這本書的重點,對於台灣本地的反省應該是….怎麼說…..是這本書的long term by-product吧。因為擔心,而沒有在重點上用力衝撞,我會覺得可惜。當右翼保守的台獨基本教義派要靠過來綁架的時候,if any,只要一句「那樂生你們處理了嗎?」就夠了。所以我才說,再這本書的脈絡下,應該豪邁地去綁他們,而不是擔心被綁。或許這樣說吧,我比較擔心台灣社會不夠左,遠遠勝過擔心我自己與台獨右翼的距離有多遠。

對於一本還沒讀過的書,實在不應該多嘴。寫多了,就此打住。給書與書評的作者鼓掌。

Annie Chang 提到...

【看完這則留言後,請刪除~】

《看不見的北京》
這裡的「的」為形容詞

但你的標題《我們究竟看不看「得」見北京》
這裡該用「得」才為恰當

供你參考

>.^

瓦礫 提到...

wobblies:

其實我本來是想把目標放在所有西方社運主流意見針對的對象,這樣來說,台灣的跟中國的,甚至其他地方的右翼民族主義就是跡近同質的東西。對於台灣的反省,一則是右翼的問題,另一則是我還是認真覺得我們在認識價值的時候太多自我矛盾造成傷害。像阿潑在部落格上舉的那個例子,那人是右派左派,還是堅持台灣或中國或東突民族主義?我們很難猜到。而對於運動而言,他抱持的價值也不是很重要。近來的普世價值運動,有機會可以包容許多對立,但相關論述駁雜與對自我矛盾的檢討不夠深入,這兩者互為因果,也正在不斷弱化運動自身。我覺得你的提醒是很重要的,只是我自己其實對純粹的信仰沒什麼意見,我只反對因為信仰而過度扭曲的論述。

當然,也是先覺得這本書衝撞奧運崇拜者的功能無可置疑,所以才會寫這些想法。在可接受的普世價值範圍之內,畢竟還是希望在自己與人際之間多點共識,少點矛盾。


annie chang:

感謝更正,以往我總是很注意這些,這次不知怎麼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