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起先寫了一篇文章,裡頭提到「我是一個寫作的人,我根本不承認有文創這回事,就好像我是一個正常的細胞,我不承認惡性腫瘤是我的一部份一樣」,「文創產業的來歷是一群寄生蟲般的人物,在既沒有創作能力、也沒有研究能力的前提之下,逞其虛矯夸飾的浮詞,闖入原本的出版、表演、戲劇、影視、廣告、藝術展覽和交易等等傳統領域。進入了這些行業之後,他們與上述各領域的專業技術、教養和知識亦無關,他們的興趣和職責就是媒合政商資源,看起來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兼領經紀人和營銷者身份的幫閒份子」。
從這兩大段話看起,再看看文章上下,其實找不到有什麼能阻止我們說張大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他自己在後續文章裡則提到另外兩個分類的標準:「我所指出的,是那批在講堂上吹得天花亂墜,說得疊床架屋,用雲山霧罩的流行咒語,摭拾經營管理行政財經公關市場諸般既有學門之餖飣餘粒,模糊自己幫閒無賴的身份,還要試圖以建立學程、學門、學科,作為學術封聖(canonization)的技倆,這不但是庸眾無知的悲哀,也是學院墮落的癥狀」,以及「若承認這是一門大學裡的學程,就不可能把原本不同領域之真正知識內容既整合了、又降低了門檻,如果宣稱能夠既整合、又降低,則非詐騙也何?試問:以學院的招牌為名,以學術的場址為餌,拼裝湊附它自己承認都是「舊的東西」的各學科雞零狗碎概念的「雜拌兒」,這不是大學招生的把戲是甚麼?不是墮落又是甚麼?」。這樣更好,我們便可以開始進行比較有意義的討論。
張大春的犀利,總是建立在對他回應者的無知之上。就如同他在第三篇文章裡引用撻伐的「淡江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中心」,顯示該回應人只懂得舞文弄墨思考毫無厚度,還企圖用張大春的出版與廣播跨界經驗堵其聲卻不正面回應的怪異手法。然而這個影射卻可能是該回應裡最值得注意的部份,證明大家同為跨界是假,抓出張大春論述的問題是真。
提到文化創意產業,對社會科學有一定理解的人多半會想到「文化工業」這個概念,由這個概念出發,對於結構中創作與商業體系合流的批評,以及商品交易系統如何影響創作的精神,比起張大春路見不平揮刀亂砍的論調顯然是有意義得多。問題來了。張大春與我們存在的這個時代裡,那些他認為其中「創作者各有不同的維生系統,有的需要資本,有的需要舞台,有的需要政府補貼,有的需要企業贊助,有的需要經紀制度,有的需要營銷管道,有的甚麼都需要,有的不完全需要」,卻完全沒有提到這些孜孜矻矻認真工作的專業體系,和那些寄生噬血的幫閒們,除了各自的德性之外究竟有什麼不同。
提到傳統商業體系,受人尊敬,道德良心事業,除了慈濟之外,我們當然很容易就想到出版,這個張大春作為作者鎮日與之的行業。
出版還是門生意嗎?我想還是的;出版社裡面有許多創作者嗎?除了低薪過勞的美編工人跟閒來便對時事政策發表議論的老闆們之外好像就沒了;出版社裡有多少「媒合政商資源,看起來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兼領經紀人和營銷者身份」的成員?嗯,除了美編跟老闆之外全部都是?張先生,只要是門生意,出現一大票你所謂的幫閒份子這回事很難理解嗎?
對我來說情況是這樣的: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云云,是基於傳統文化工業的商業結構把觸角伸入更多元領域的正常資本主義行徑。傳統文化工業發展之完整,只要看看現在出版業如何壟斷出版品市場與創作者分級系統,除了受認可創作者與學者們獨立評判的文學獎之外幾乎毫無其他機會,而創作者甚且與出版業聯手打壓新冒出頭的網路發表領域,便可略知一二。這還只是文學,要是說到學術出版或百科全書之類出版,更是只能看這些幫閒階級的臉色與良心決定。至於近代逐漸成熟的藝術代理系統更不用提,實在令人懷疑那些傳統的文化工業體究竟有什麼值得張大春寫的如此天差地別。
「淡江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中心」還有一點也說對了,就是這不過是個業界專人指導的職業學程。這種學程(包括出版在內)在法國的私立高等學院甚至與機構合作的公立大學裡怎麼出現都不奇怪,除了學術機構之外本來就沒有其他地方能提供這種服務,基本上很可能還會發送結業文憑供學生拿出去欺騙其他幫閒階級。很難想像在連當代文學寫作(而且授課的很可能是創作者而不是研究者)都能自由而正當地出現在大學課程裡的今天,張大春究竟想像的是哪個時代的學院。而他批評某些人「早就是在第一步上毫不猶豫、毫無懷疑地走進了『文化創意產業』這六個字的天羅地網之中,各盡所能,也各取所需」,這句話本身就引誘我們從他與出版業的關係來作文章。若是從個人利益出發,我恐怕還得感謝這個產業概念的興盛,替我帶來許多幫閒階級介紹的美編工作。當然吃人頭路也不一定要嘴軟不敢批評,只是以我尚淺的資歷都知道商業結構不分傳統或全新,遑論素有盛名的張先生,我幾乎要認為這根本就是一場陰謀。
然而說到底,我還是很佩服張先生的德智兼備。再怎麼說,為了一群自己看不順眼的人就拿一整個類別來做文章,不停更新說法創作論述幫讀者做售後服務,對最初的錯誤毫無修改之意,忽略一切對結構的批評只管痛罵對手,顯然正是台灣當代對於正義二字最具創意的闡發。
7 則留言:
乎攏攏就看過了張大春的文章,當下還沒有感覺得張大春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經你這麼一點,問題還真大。
不過,我後來想想,我為什麼沒看到張大春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我同意他打翻一船人,而是因為我不覺得他罵的幫閒份子,指的是那群如技術美編之類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層勞動者。他指的對象很明顯,幾乎就是那些回應他的人,就是我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本家,當然不包含你啦!(跳)。
其實我覺得張大春的不爽,很像是一個物理學家在嘆惜著未來的科學幾乎都要建立在大團隊、大設備下,所以在政府、財團面前要低聲下氣,這種窩囊的感覺,是他不曾經驗過的。
張大春心裡面一定很響往那個年代,那個年代是投稿小說得獎就會紅的年代。如今,則是資本家挑選你的作品有沒有市場的年代,而不是由文學家挑選你有沒有程序的年代。我想,張大春的不爽,是一種懷舊。
同樣
我覺得你沒搞清楚狀況急著對號入座了
不諱言張大春文章非常具有煽動性
畢竟文筆爽練至此
如此文章配上如此論調讀來讓人不熱血也難
當張大春已經是張大春的時候
媒介是網誌還是紙已不成問題了
網路創作發展已久
文創產業生根十年
又培養出了幾個張大春?
Changcherub:
所以我也試著講清楚,所謂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評斷,是針對他第一篇文章來的。說到底,我很懷疑那個美好的想像到底有多少是曾經存在的。我當然不是覺得出版業比新的文創產業更邪惡,而是一切關於壟斷或競爭、創作或商業、才能或行銷等等問題裡,美好跟邪惡總是並存,在程度上也看不出來在傳統或當代的文創產業之間存在著什麼差異。
匿名一:
對號入座?我可不敢說自己是文創從業者,只是講明白我是在這產業邊邊撿碎屑吃的位置這樣。
匿名二:
沒有一個產業必須是用來培養張大春,張大春也從來不是什麼產業培養出來的。這就是這句話的陷阱所在。
「沒有一個產業必須是用來培養張大春,張大春也從來不是什麼產業培養出來的。」
不懂,不就是印刷出版業嗎?
是說上面那樣講,顯然是意在凸顯張大春的獨特性格。如果光說是培養能夠稱為「作家」的從業者,文創可是成果豐盛,比起傳統印刷出版來得有活力許多。
張貼留言